时间: 2025-07-04 08:03:28 来源: zxr.dezhouruihuan.com 作者: 百科
对于吉利而言,吉利翻身2019年是全靠银河个坎。
对外,吉利翻身吉利是全靠银河销量冠军。对内,吉利翻身蓝色吉利行动彻底失败。全靠银河
全年销售汽车超过136万辆,吉利翻身虽然仍是全靠银河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第一,但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为11.3万辆 ,吉利翻身占比不足10%。全靠银河
如果把这件事再放到新能源汽车补贴史上最大退坡(高于50%)下面来看,吉利翻身吉利更是全靠银河祸不单行 。
补贴以最高强度的吉利翻身程度退坡,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开始以市场为主导,全靠银河车企必须自力更生。吉利翻身但吉利源于早期电动化策略的失误 ,导致投向大众市场的主力品牌几何「翻车」,事后有人总结:
几何薄弱的产品力和品牌力 ,无法承载吉利做中高端产品的战略布局 ,也不属于主流消费市场认知 。
更不幸的是 ,吉利在面对插混产品时的犹豫,直接导致2020年被比亚迪靠插混和纯电小车抢走了燃油车市场 。
战略失误(纯电+插混)的苦果在两年后被吉利吞下 ,稳坐5年的自主销冠宝座易主比亚迪。
而这一切,可能都源自那个曾被寄予厚望却又不争气的几何品牌。
几何留下的祸根
在2023年以前 ,吉利在新能源市场的战略可简单概括为三步:
第一步是2019年发布 、主打高端纯电的几何 ,但在大众市场因产品力(油改电)和品牌力羸弱 ,最终沦为网约车品牌;
第二步是以极氪品牌为代表的高端路线 ,极氪001虽凭借优秀的SEA平台驾控能力,成为市场爆款 ,但极氪品牌下001 、009 、X三款产品均不是主力走量车型 ,小众化产品叠加极氪较高的研发费用支出 ,反而加大了吉利在电车板块的亏损;
第三步是2023年用银河替代几何继续征战大众市场 ,但首推的两款产品银河L7/银河L6在设计上依旧延续极氪的小众设计风格和几何的高端定位属性 :
1)银河L6/L7均采用竖屏中控屏,其中L7采用三连屏,同时二者外观上市场槽点颇多;而被寄予厚望的银河E8则采用大连屏内饰,市场接受度低;
2)银河L6对标秦PLUS但上市时起售价高,但市场已经进入价格战状态 ,消费者对价格高度敏感,反而导致定价过高下销量走低 。
最终银河早期销量不及预期,吉利不得不对L6/L7/E8三款产品进行大幅促销,形成大额亏损。
早期新能源产品战略的决策失误 ,导致吉利从2019年开始销量和利润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。
2019-2022年 ,吉利销量仅从136.2万辆提升至143.3万辆,连续4年几乎没有增长;直至2023年 ,吉利银河品牌上市及俄罗斯市场出口表现强势的拉动下 ,销量才重新回到增长区间 ,达到168.7万辆。
这中间,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9年的11.3万辆一跃升至2023年的48.7万辆 ,尤其是2022年后渗透率直线增长 。
但新能源渗透率并未给吉利带来量价齐升 ,2020-2023年吉利净利润在48.5-55亿之间波动,其中2018-2021年净利润出现了连续4年下降的情形 ,相对2018年的高点腰斩 。
而吉利单车净利从2018年的0.85万元一路下滑至2023年的0.32万元,这还是在高净利出口板块持续增长的情形下带来的;最后 ,吉利毛利率持续下降,至2023年已经处于自主四强中最低。
但在2024年,吉利的拐点来了。
不仅汽车累计销量同比增长32%至217.7万 ,营收同比增长34%达到2401.9亿元 ,虽说单车ASP同比降低1.5%至12.7万元,但总毛利率同比增0.6%至15.9% ,净利同比大涨240.3%达到168.1亿元,扣非后归母净利85.2亿元 ,同比涨52%。
至2025年Q1,吉利经营更是锦上添花,销量盈利均进一步增强。
如果按照季度进行分配,吉利的拐点来自2024年Q3,并在Q4实现了跨越式进步,而销量/盈利双双逆转的功臣则是电车的强势表现。
一方面是银河接连推出E5 、星愿、星舰7等爆款车型,拉动吉利全年新能源销量达到达到88.82万辆,而银河就贡献了49万辆,占比超过55%;一方面是2024年极氪产品如7X等放量 ,销量持续增长,因而港股口径极氪持续减亏,至2024年Q3极氪已实现稳定盈利。
国金证券在对吉利银河季度净利润与单车盈利拆解后发现,2024年Q4银河净利润已经盈亏平衡,2025年Q1银河单车净利已达到0.31万元 。
在大量爆款新车的推出下,不仅银河实现扭亏甚至较大幅度的盈利 ,甚至带动吉利整体在出口走弱的情况下盈利强势复苏 。
吉利做对了什么?
吉利在推出银河品牌早期,其实并没有完全吸取几何的教训 ,仍想将其打造为类似星越的中端品牌,因此选用了三档混动的雷神8848技术、CMA架构,主打驾控质感。
产品力确实够了 ,可市场还是不买账 ,银河E8自2024年1月上市以来,月均销量仅维持在1000辆左右。归根结底还是吉利又一次错判了市场 。
产品力上行意味着成本高企 ,尤其是三档混动的涡轮增压发动机